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——
(资料图)
创作实践还证明:观察,能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
任何人写文学作品,必须是对于生活中的人或事或物有所感,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,而“所感”,又必定是产生于观察之后。
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两段话,对我们很有启示:
“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、粉壁、日光、月影中耳。”
“江馆清秋,晨起看竹,烟光、日影、露气,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。胸中勃勃,遂有画意。”
这两段话说明了:“画意”得之于“看”,“看”的基础和对象则是日光、月影、露气中的“竹”。三者密不可分。画画是如此,作诗、著文、编剧、写小说也如此。
清人叶燮谈写诗:“作诗者肇端,而有事乎此也,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,属为句,敷之而成章。”(《原诗·内篇》)
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谈编戏:“人生而有情,思欢怒愁,感于幽微,流乎啸歌,形诸动摇。”(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
“因情成梦,因梦成戏”,“为情所使,劬于剧技”(《牡丹亭记题词》)。
元人郝经谈司马迁著文:“昔人谓汉太史迁之文,所以奇,所以深,所以雄雅健绝,超丽疏越者,非区区于文字之间而已也。……能尽天下之大观,以助其气,然后吐而为辞,笔而为书。故尔欲学迁之文,先学其游可也。”(《郝文忠公陵川文集》卷二十)
以上古人说的“情”、“意”、“感”、“气”,实际上都是指创作的意欲。而意欲的产生, 离不开对“事”、对“天下之大观"的观察和体验。
创作实践又证明,要获得创作的素材,并把它提炼为作品的题材,不是一次观察所能完成的。有时,对一个事物的观察,乃至对某一个细节的观察,需要反复多次,才能“识得真,勘得破”,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, 认识事物的本质。同时,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,可以锻炼我们洞察事物的敏锐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。
朱自清就曾谈过他写《荷塘月色》过程中所得到的这方面的体会。这篇散文里,作者描写了“月夜蝉叫”的景象。哪知文章发表后,有人写信告诉他:“蝉子夜晚是不叫的”。当时,朱自清并不知道月夜蝉子不叫,因为在他的生活印象里蝉子是叫的。为了确切起见,他问了好几个人,都说蝉子夜晚不叫。他又写信请教一位昆虫学家。这位昆虫学家好不容易从一本书里找到一段话寄给他:“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,那一个月夜,他却听见它们在叫。”他看了这段话后想:看来夜晚蝉叫是个例外。于是,打算将这篇文章附在散文集里再版时删去这段描写。此后,由于有这段波折他开始留意观察月夜的情况,却又多次听到月夜的蝉叫声,从而坚信自己的观察无误,未去改动这段描写。这个例子说明,只有多次观察,反复求索,才能获得真知。
由于对事物的观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中外古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历来都很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锻炼。法国小说大师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,福楼拜教给他的首先是观察能力的训练;高尔基成名之后,还仍然同一些作家一起,用“游戏”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。作家们尚且如此,作为一个初学写作者,更应该首先进行观察基本功的训练,其他是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的。
未完待续……
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。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,关注本号,一起来读书养性、终身学习!
关键词: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nancai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邮箱 : 855 729 8@qq.com